年报 | 2023年临西轴承产品价格指数波动上行,产业发展势头向好
发布时间:2024-02-21
2023年,临西轴承产品价格指数波动上行,细分中轴承成品价格指数小幅上行,轴承配件价格指数小幅下行;产业发展指数小幅回落,细分指标中产业规模指数整体下行、质量效益指数稳中微升;产业竞争力指数升至高位,细分指标中科技创新指数上升明显、市场竞争力指数维稳运行;品牌影响力指数整体上升,细分指标中品牌建设指数、品牌推广指数均有所上升;产业景气指数有所回落,除四季度外均处于景气区间。
一、2023年指数运行情况分析
(一)产品价格指数波动上行
2023年,临西轴承产品价格指数波动上行,年初1月指数收报于101.29点,年尾12月指数收于101.32点,指数波动主要在上半年,下半年走势趋于稳定。具体走势情况如下所示:
轴承产品价格指数走势情况
上半年,轴承产品价格指数呈“涨-跌-涨”走势。一季度,疫情限制放开,制造业生产逐步恢复常态,轴承需求随之上行,轴承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上行,并于3月指数收至全年102.65点。二季度指数跌后微升。4-5月,海外市场需求减弱,轴承产品出口量缩减,内贸压力加大,汽车、风电等下游接单需求不及预期,对轴承产品采购需求下滑,致使4、5月轴承产品价格指数下跌。6月,随着中国乘用车市场回暖,轴承产品需求增加,价格指数随之企稳再次回升,指数收于100.96点。
下半年,轴承产品价格窄幅波动运行。三季度指数涨后微跌。7月,宏观经济环境持续改善,市场需求继续回暖,推动轴承产品价格指数上扬至101.54点。8-9月,终端企业采购积极性下滑,多以刚需采购为主,轴承企业销售压力增加,轴承产品价格指数转而下行。四季度指数稳中微升,随着促经济政策措施落地显效,国内工业生产加快回升,装备制造业释放强劲动能,带动轴承产品价格指数持续回升,12月指数收报于101.32点。
根据产品类别不同,轴承产品分为轴承成品、轴承配件两类。2023年,轴承成品价格指数小幅上行,轴承配件价格指数小幅下行,指数运行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:
轴承成品和轴承配件价格指数走势情况
轴承成品价格指数整体微涨。1-3月,指数持续上扬,从100.62点涨至102.10点。一方面,上游钢厂价格原料成本上扬,企业上调价格意愿较强,成本支撑下轴承成品价格上涨;另一方面,国内一大批汽车行业新规出台,拉动汽车消费增加,下游轴承成品价格随之上涨。4-5月,在上游钢价下行、下游需求下滑背景下,轴承成品价格指数小幅下跌。6月需求带动轴承成品价格止跌上涨,指数环比上涨1.41%。7-12月,指数窄幅波动,基本保持稳定,市场供需较为平稳,轴承产品价格也因此持稳运行,9月指数收至下半年100.64点,12月收至下半年101.16点。
轴承配件价格指数整体微跌。一季度指数小幅上涨,进出口政策持续优化,刺激市场对轴承配件需求上涨,一季度指数累计涨幅达1.15%。二季度指数转涨为跌,内贸压力增加,下游需求涨势有限,轴承配件价格承压下行。三季度指数涨后微跌,7月,轴承配件价格受上游轴承钢价格上涨带动上涨,指数触底回升;8月指数持稳运行,指数与上月均收至103.94点;9月,“金九”销售不及预期,企业下调产品价格以出货。四季度,市场供求相对平稳,企业定价趋于稳定,11、12月指数均收于101.96点。
(二)产业发展指数仍处较高水平
2023年,临西轴承产业集群成功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。站在新起点,临西县全力构建轴承产业全系统,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,产业发展指数虽较去年四季度指数有所下滑,但整体均处于较高水平。
产业发展指数走势情况
从指数走势来看,2023年产业发展指数呈现“跌-涨-跌”走势。一季度,轴承产品供需市场仍处于震荡回落走势,带动产业发展指数回落明显,较上期回落22.57个百分点。二、三季度,临西县委、县政府通过加大技改、补链延链、引育品牌、数智改造等举措,推动季度指数持续回升,并于三季度达全年指数134.40点。四季度,企业产值随着市场需求回落呈现下滑,发展指数因此回落,指数收于120.79点,较去年同期回落14.16个百分点。
细分指标指数中,质量效益指数稳中微升,产业规模指数有所回落,产业规模指数的回落是导致产业发展指数下滑的主要原因。
产业发展指数细分指标指数走势情况
产业规模指数呈现“跌-涨-跌”走势。一季度,指数出现下滑,指数收于121.21点,较上期回落40.79个百分点;二、三季度指数止跌回升,并于三季度升至全年153.40点,随后四季度小幅下滑,指数收至131.59点。分析来看,今年随着市场对于轴承需求量大幅上涨,轴承企业发展势头强劲,产业规模指数细分指标中注册企业数、注册个体工商户数、固定资产投资额指数均处于高位,产业规模指数也因此在较高水平运行。
质量效益指数小幅微升。一季度效益指数收于101.59点,较上期回落0.30个百分点,轴承产品产值的下滑是质量效益指数下滑的主要原因。二、三季度,工业生产加快,市场对于轴承产品需求回暖,带动轴承企业产值、劳动生产率等细分指标指数上涨,质量效益指数随之上行。四季度,轴承产品需求下滑导致利润下降,质量效益指数走势出现微跌,指数收于107.59点,较上期下滑3.58个百分点,但较去年同期上升5.70个百分点。
(三)产业竞争力指数升至高位
2023年,临西轴承产业竞争力指数保持升势,四季度指数收至历史新高160.35点,较一季度上升25.03个百分点,较上年同期上升18.46个百分点。
产业竞争力指数走势情况
细分指标中,科技创新指数上升明显,是带动产业竞争力指数上升的决定性因素,市场竞争力指数继续维稳运行。
产业竞争力细分指标指数走势情况
科技创新指数跌后持续攀升。一季度指数收于164.23点,较上期回落11.93点,随后二季度止跌回升,指数收至187.83点,三、四季度保持升势,以209.73点收尾,全年累计上升33.57个百分点。分析来看,2023年,临西县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,组建了为轴承零部件产业集群提供专业服务的平台公司——临轴集团,为轴承产业链中的原材料采购、产品研发、质量检验检测、市场推广等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。通过多种形式招引投资,吸引优质企业落户临西,为临西轴承产业加速提档升级注入强劲动力,进而推动科技创新指数攀升高位。
市场竞争力指数维稳运行,四个季度指数均收于100.00点。从细分指标来看,轴承产业销售收入占全省轴承产业销售收入比重、轴承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国轴承产业销售收入比重指数均与往期持平,市场竞争力指数因此保持不变,走势保持平稳运行。后续应加快转型升级脚步,将产品向高端化、精细化、品牌化发展,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,巩固轴承行业地位。
(四)品牌影响力指数整体上升
2023年,邢台市全面部署品牌战略,注册“临西轴承”集体商标,制定集体商标使用质量标准及行为规范,推动50家企业获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。截至目前,临西轴承产业已获得国家驰名商标2个、省级著名商标12个、省级名牌产品15项。2023年,品牌影响力指数升后企稳,品牌影响力整体提升,指数走势详见下图:
品牌影响力指数走势情况
分析来看,一、二季度指数持续上行,指数分别收于117.22点、117.92点;三季度小幅下行,较上期回落5.56点;四季度转而回升,指数收于115.46点,较去年同期上升12.90个百分点。2023年临西通过实施产品、企业、区域品牌“三位一体”品牌战略,打造“临西轴承”金字招牌,助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,品牌影响力指数因此稳中上行。
细分指标中品牌建设、品牌推广指数均有所上升,带动总指数上升。
品牌影响力细分指标指数走势情况
品牌建设指数稳中上行。一、二季度指数持续上升,指数分别收于114.10点、117.84点,较上期分别上升3.71、3.74个百分点。三季度小幅回落,指数收至115.04点,较上期回落2.80个百分点。随后,四季度转跌回升,指数收于118.69点,较去年同期上升8.30个百分点。2023年,随着“临西轴承”区域品牌商标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批,当地企业可申请免费使用,逐步摆脱“贴牌”“代工”的烙印,对于提升临西轴承产业链条韧性和品牌价值均具有积极效应,轴承产业品牌建设指数随之回升。
品牌推广指数涨势明显。上半年,临西轴承产业依托平台力量,集结多方资源,促进产业宣传推广,品牌宣传推广费用、网络媒体报道数随之增加,品牌推广指数因此居于较高水平,一、二季度指数分别收于121.91点、118.03点。下半年,指数降后企稳,四季度指数收于110.61点,较上年同期上升19.81个百分点。分析来看,临西轴承企业着眼进一步提升临西轴承品牌知名度,设立“临西轴承”销售公司,引进专业销售团队,统筹使用“临西轴承”集体商标,在对外宣传、开拓市场等方面全面把控、统一管理,力争将“临西轴承”品牌擦得更加闪亮,推广品牌指数上升明显。
(五)产业景气指数有所回落
当前,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,我国轴承产品自主化及国产化替代进程将随之加快。此外,随着航天工程、汽车工业、精密数控机床等工业的发展,对作为机械基础件的轴承产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,高精度、高转速、高可靠性的高档轴承和特种轴承的需求呈现持续增加。2023年,产 业景气指数虽有回落,但指数多处于景气区间。
临西轴承产业景气指数走势情况
上半年,虽产业景气指数持续下行,一、二季度指数分别收于106.13点、100.75点,但产业景气指数均处于景气区间。下半年指数先升后降,三季度下游高景气赛道对于轴承及滚动体的需求增加,带动轴承产业景气指数回升,较上期上升0.44个百分点,四季度产品需求较前期减少,指数因此回落收至99.13点。
临西轴承产业景气指数各细分指标指数运行情况(单位:%)
代表轴承产业经营情况的指标多呈现回落走势,其中主营产品产量、主营产品订货量、营业收入、营业利润指数下滑明显,且多跌至荣枯线下方运行,表明今年以来轴承企业盈利状况承压,后续要继续加强技术升级和产业集聚,来提升临西轴承产业市场竞争力,进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。
代表轴承产业信心类景气指数多处于较高景气区间。观察来看,企业发展信心和对行业发展信心两个指数全年均处于较高景气区间,表明企业对轴承市场复苏发展仍持乐观预期,轴承产业发展前景依旧可观。
二、指数运行结果深度解析
(一)临西县“外引内育”,推动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
观察2023年临西轴承产业质量效益指数可知,指数由一季度的101.59点升至四季度的107.59点,全年累计上升5.69个百分点。这一上升趋势背后,凸显了临西县在轴承产业发展上的深思熟虑与扎实布局。
分析来看,近年来,临西县始终坚持以招商引资为主线,为轴承企业匹配上游原材料供应商。同时,招引行业龙头企业实现特色产业在品牌价值、产品品质、研发水平等方面的提升。
通过增强产业链条韧性,大力发挥轴承企业聚集效应。围绕高端精密轴承全产业链条谋划和储备一些针对性强、发展前景好、拿得出谈得拢能够落地快的优质项目,进一步完善临西县轴承产业链条,此外秉承专业制造、中国好轴承的产业发展理念,临西县全面搭建高质量招商平台,推进补链延链强链行动,进一步完善轴承产业链条。
通过发放技术改造资金,大力扶持本地企业技术改革。临西县政府每年向投资和较大工业企业奖励技术改造资金,引导和鼓励制造业企业,大力引进加工中心智能化、自动化生产线等先进生产设备,进一步构建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,实现企业产品达标率提升明显的良好局面。
通过加强各部门沟通联系,及时了解并解决企业发展问题。通过加强与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沟通联系,及时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,用各种要素为企业纾困解难,做好服务保障工作,通过政策倾斜、资金激励、入企指导等一系列措施,引导企业加快对生产、研发、检测设备的数字化改造提升步伐。
总体来看,临西县注重“外引内育”,引龙头、提品质、强创新、育品牌,强化科技创新,全力推动轴承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价值提升、规模扩增,并逐步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,产业质量效益指数也因此稳中上行。
(二)轴承产业规模“低开高走”,后续有望回升
2023年,全球经济形势虽然复杂多变,但中国经济整体发展超出预期。上半年,我国经济触底反弹迹象明显,但从恢复性增长到扩张性增长存在明显时滞和阻碍,“ 宏 观热、微观冷”成为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另一个特征。下半年,国内经济发展积极因素增多,恢复向好趋势不断增强,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。在此背景下,临西轴承产业规模指数呈现“低开高走”态势,产业规模虽不及去年四季度水平,但整体仍处于较高水平。
分析来看,2023年,轴承产业受制造业困难和压力影响,面临“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”三重压力,这对临西轴承产业规模指数产生消极影响,指数因此在一、四季度出现回落。但作为我国体量较大的高端装备零部件市场,轴承广泛应用于汽车、工程机械、风电等行业,涉及领域十分广泛,2023年临西轴承产业规模指数仍处高位也主要得益于下游市场的带动。
从汽车市场来看,2023年,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016.1万辆和3009.4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11.6%和12%,产销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。其中,新能源产销分别完成958.7万辆和949.5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5.8% 和37.9%,市场占有率达到31.6%。后续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,汽车市场也将继续保持回暖向好趋势,轴承产业作为下游重要组成配件,产业规模也有望进一步扩大。从风电市场来看,随着风电大型化趋势逐步确定,风电主机厂的降本需求变得更加迫切,而滑动轴承具有体积小、轻量化、价格低等优势,可以减轻风电主机厂的成本压力,未来“以滑替滚”的趋势较为明确,自润滑轴承作为新兴产品,对滚动轴承存在替代效应,潜在成长空间大,轴承行业在未来的市场空间将会更加广阔。
综上所述,随着各个行业快速发展,轴承作为关键零部件之一的需求也将逐步增加,产业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张。
三、临西轴承产业发展建议
临西县轴承产业发展历史悠久,并逐渐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企业。但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,轴承产品需求日趋复杂和多样化。为应对这一挑战,轴承企 业需要积极创新,持续优化产品质量,以适应市场的多变需求,坚持研发和技术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力。以下是几点建议:
(一)推动轴承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
临西轴承企业应该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,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,实现临西轴承产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转型。通过建立数字化供应链系统,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信息的共享和实时交互。利用电子化采购、供应商管理和物流跟踪等工具,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灵活性。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,优化供应链的运作,助力企业降本增效。
(二)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水平
临西轴承企业应该重视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,以提升市场竞争力。一方面,要加强质量管理,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技术,严格控制产品质量,确保产品符合国内外标准。同时,应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,培养和吸引高水平的技术人才,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。另一方面,推动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新技术的应用,加大自主研发力度,不断推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,以满足市场需求。
(来源:数亮指数)